首页新闻资讯今日体坛综合新闻正文
 
了不起的中国体育留学生融合文化传递友谊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谢军 字体:

  2018年5月27日至6月1日,我随团出访俄罗斯莫斯科市,参加国际体育科学大会及同期举办的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和旅游大学(别称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中文简称俄体大)100周年校庆活动。国内组团参加该次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的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河南大学五所大学。一行人中,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姚颂平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杨斌胜教授和首都体育学院王子朴教授除了代表中国学者,他们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俄体大的留学生,另一个的身份是校友。

学者范儿的姚教授

  姚颂平教授,原上海体院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著名运动训练学理论奠基人马特维耶夫的国内唯一嫡传弟子。跟现已年过七十的姚颂平教授聊天很快就能找到听老师上课的感觉,无论是讲他当年主抓上海体育学院教学科研的思路,还是上海几大顶级精品体育赛事申办历程中的机遇和困难,无一不体现出目标定位准、落实措施细、团队干劲足的特点。即便是说到退休后正参与的上海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和俄罗斯学术论文翻译等具体工作,姚教授也会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反复雕琢,有理有据细细道来。

  每当说到导师马特维耶夫的时候,姚教授都是一脸敬佩的表情,问他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没有逃课玩耍客串一下国际倒爷之类的趣事,姚教授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导师抓得很紧的,精力都要放在学习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可以,不可以的!”

  按照其他几位老师的话评价姚教授时就一句话,“大姚特别认真”。呵呵,明明是同去俄罗斯的中国学者年龄最长的一位,就冲着这副干嘛都要干到最佳水准的认真劲头儿,确实姚颂平教授只能是年富力强的“大姚”,多大年纪都不会变成“老姚”。

实战出真知的杨教授

  杨斌胜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师从前苏联举重世界冠军、功勋教练员梅特韦杰耶夫。几天的出访行程,杨教授绝对是中国学者当中说话最多、朋友最广、表现最活跃的一位。什么时候看见他都在忙,不是在聊天,就是合影照相,要不然就是赶着去见老朋友。

  大家称呼七十岁的姚教授为大姚,却称呼不到六十岁的杨教授为老杨,我想这其中除了高情商善沟通的因素,肯定离不开老辣的专业水准。机场托运行李时的一件小事,令我见识了职业举重人对重量的敏感程度。随手掂掂我的箱子之后,杨教授马上报出一个数字,然后很自信地说,出入不会超过半公斤。半信半疑,把箱子放到托运带上时赶紧看秤上显示的数字。结果,那上面显示出来的数字与杨教授报出的数字只相差2两。“一百公斤内的东西,上下出入也就是这样吧。”又是呵呵一笑,一脸特别有感染力的小得意,让你不得不猜想,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得住眼前这位老杨,他的独门绝技还有多少没拿出来呢?

游刃有余的王教授

  王子朴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在俄体大求学时是苏联功勋体育工作者、著名体育管理学专家别尔维尔金教授的弟子。在同一个单位当了八年同事,原以为称不上特别了解至少挺熟悉的。谁知,在莫斯科的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主任王子朴教授却让我看到在单位里看不到的另外一面,原来学者不光可以把学问做得很好,也可以很全面。

  刚刚走进俄体大校园,王教授就指着远处一片空地告诉我,那里原来是整个东欧最大型的批发市场,他留学时曾在市场里拥有几个摊位,仅靠转租就已将学费挣得足足的,上学时可是学生中的大款领袖级别人物。风轻云淡一番话听得我一脸惊诧,异国他乡轻轻松松成为学生头儿,那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组织呀,“官职”还真不小。

  俄体大教学办公大楼里,跟着一口流利俄语的王教授拜会国际大体联主席、约见俄体大校长、走进教研室、杂志社与俄体大老师面对面交流、奔波于大小体育场馆实地考察,在俄体大校史馆、奥林匹克博物馆令人眼花缭乱的实物展品中流连忘返……忙忙碌碌的工作日程,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难得空闲去了新圣女修道院公墓,俄罗斯近现代各个领域名门望族和功勋人才都葬在这里,成为人们祭奠先辈了解俄罗斯最为直观的地方。特意找到国际象棋前男子世界冠军、现代国际象棋科学训练鼻祖鲍特维尼克的墓碑前敬重献花,看到不明白的墓碑忍不住提问,结果差不多80%的问题在王教授那里都能找到答案,顺带着还将其名人轶事娓娓道来,惟妙惟肖。这水平,就是本土俄罗斯人也做不到吧?

  到了这里,才发现一会儿祖籍是河南人,一会儿说自己从小生长在新疆,后求学陕西再落户北京工作生活的王教授更像一个俄罗斯人。从他踏上这块土地的一瞬间开始,就触发了魂归故里、如鱼得水的状态,才明白这块土地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大家都称呼快到50岁的王教授名字——子朴,我看应该叫小王。充沛的精力,广博的知识面,绝佳的学习和知识整合能力,完全是求知欲最强的学生仔心态。愈发对这位同事刮目相看,难怪他能将杂志办得有声有色,几年的卷首语一人包揽,洋洋洒洒一本《卷首看时局——中国学校体育时局分析》覆盖了多少知识领域,能够在千字卷首语画龙点睛当期杂志的核心内容,不容易。

  能参加母校百岁华诞庆典,多开心的事情呀!真羡慕他们的留学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传递的不仅仅是课程知识要求上的差异,更让留学生成了文化融合友谊传递的使者,拥有不一样的国际视角和才情。

  货真价实的中国体育留学生!

(作者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原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

×